在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工程造价结算作为项目收尾阶段的重要环节,其准确性和及时性直接关系到业主与承包商的经济利益及项目整体管理的成败。然而,工程造价结算过程中常面临多种障碍,影响结算工作的顺利进行。
工程量计算误差
工程量计算是工程造价的基础,计算不准确会直接导致造价偏差。常见原因包括施工图纸理解错误、计算规则掌握不当、现场实际情况与图纸不符等。
应对策略:加强施工图纸的审查与理解,确保工程量计算依据准确;采用先进的工程量计算软件,提高计算效率和准确性;加强与现场管理人员的沟通,及时了解现场实际情况,调整工程量计算。
材料价格与用量问题
材料市场价格波动大,用量预测不准确,导致材料费用结算偏差。此外,材料质量、规格不符合要求也可能引发纠纷。
应对策略:建立材料价格信息库,定期更新市场价格信息,为材料费用结算提供依据;加强材料采购管理,确保材料质量、规格符合设计要求;合理预测材料用量,避免浪费和短缺。
变更与签证管理混乱
工程变更频繁,签证管理不规范,导致变更费用难以准确计算,增加结算难度。
应对策略:建立完善的工程变更与签证管理制度,明确变更审批流程和签证要求;加强变更与签证的审核与记录,确保变更费用合理、合规;及时与业主沟通,明确变更费用承担方。
结算依据不明确
合同条款中关于结算依据的约定不明确,或双方对结算依据的理解存在分歧,导致结算困难。
应对策略:在合同签订阶段,明确结算依据,如工程量清单、施工图纸、变更签证等;加强合同条款的审查与解释,确保双方对结算依据的理解一致;必要时,可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解释或仲裁。
审核方法不当
审核人员对工程造价结算的审核方法不熟悉或理解不当,导致审核结果不准确。
应对策略:加强审核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其对工程造价结算审核方法的理解掌握;制定科学审核流程和方法,确保审核结果准确、公正;引入第三方审核机构,对结算结果进行复核。
合同条款争议
合同条款存在歧义或争议,导致双方在结算过程中产生分歧。
应对策略:在合同签订阶段,尽量使用清晰、明确的语言表述合同条款,避免歧义;加强合同条款的审查与解释,确保双方对合同条款的理解一致;在出现争议时,可通过协商、调解或法律途径解决。
信息数据错误
造价结算过程中使用的信息数据错误或不完整,导致结算结果不准确。
应对策略:建立完善的信息数据管理制度,确保数据来源可靠、准确;加强数据审核与校验,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数据;采用信息化手段对数据处理分析,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法规标准理解偏差
对工程造价相关的法规、标准理解不准确或存在偏差,导致结算结果不符合规定。
应对策略:加强工程造价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学习与掌握,确保在结算过程中能够准确理解和应用;定期参加行业培训与交流活动,了解最新法规标准动态;在出现疑问时,及时咨询专业机构或律师。